形态描述
测量标本10尾;体长65~207mm;采自烟台、青岛、獐子岛、大陈岛、蚂蚁岛、沈
家门、沙埕、汕尾、闸坡、南澳。
11
背鳍Ⅻ 11~13;臀鳍Ⅲ-5;胸鳍17~19;腹鳍I-5;尾鳍17~23。侧线鳞(见图公式4)鳃耙7~9+12~16。椎骨25。幽门盲囊9~10。
体长为体高2.8~3.7倍;为体宽4.6~5.3倍;为头长2.3~2.8倍;为腹鳍起点至臀鳍
2.9倍。头长为吻长3.2~4.4倍;为眼径3.2~4.4倍;为眼间隔7~8倍;为上颌长2.1倍;
为眼后头长1.8倍;为尾柄长3.8倍;为尾柄高4.5倍;为背鳍第一鳍棘4.2倍、第二鳍
棘3倍、第三鳍棘2.5倍、第四鳍棘2.2倍、第五鳍棘2.2倍、第六鳍棘3倍、第八鳍棘
2.8倍、最后鳍棘4.4倍、倒数第二鳍棘4.0倍、最长鳍条2.8倍;为臀鳍第一鳍棘4.9
倍、第二鳍棘2.6倍、第三鳍棘2.3~2.5倍、最长鳍条2.1倍;为胸鳍长1.8倍、基底宽
3.5倍;为腹鳍长2倍、鳍棘2.8倍。为尾鳍长1.8倍。颜角前段45度,后段25度。
体中长,侧扁,长椭圆形,背缘弧形,腹缘浅弧形。躯干前半部稍高,腹鳍基部处
体最高,躯干长约等于尾长;尾柄低长,很侧扁,尾柄长约为尾柄高1.3~1.5倍。头中
大,侧扁,吻背缘稍陡斜,眼后背缘稍低斜,腹缘浅弧形;吻稍长,圆钝,吻长略大于
眼径。鼻孔2个,靠近,约等大,前鼻孔距眼近于距吻端,后鼻孔位于眼稍前方。眼中
大,圆形,上侧位,眼球高达头背缘,距吻端约为眼后头长3/5。口中大,端位,头长
约为口裂长3倍,呈30度斜裂。上下颌约等长。上颌前端凹入,上颌骨伸达瞳孔后缘下
方,后端略宽大截形。下颌前端下方无明显骨突。上下唇颇肥厚。上下颌、犁骨及腭骨
均具细牙,犁骨牙群左右相连,呈“人”字形。舌端尖细,游离。鳃孔宽大,前下端伸
达眼下方;上端无卷孔;第四鳃弓后无裂孔。鳃盖膜左右分离,不与峡部相连。鳃盖条
7,前3条基部不扩大,第四条扩大不明显,后3条基部平扁扩大。鳃耙粗短,排列稀疏。
假鳃发达。
鼻棘1个,小而尖,位于前鼻孔里侧。前颌骨突高凸。眼前吻侧具1眶前骨,眼下
方具第一和第二眶下骨,眼后方具第三和第四眶下骨,第五眶下骨消失。眶前骨中大,
方形,长略大于宽;上缘关节突尖凸,下缘前叶尖突,中叶不明显,后叶具三角形尖棘。
第一眶下骨长方形,长略小于宽2倍,略小于眶前骨长,约等于第二眶下骨长1/2,表
面光滑无棘。第二眶下骨后部有1狭长骨突,骨突长为宽4倍,后端截形,伸达前鳃盖
骨前缘,表面光滑无棘。第三眶下骨短小,下端连于第二眶下骨。第四眶下骨长约为第
三眶下骨2倍,下端连于第二眶下骨。眶前骨具5辐射状感觉达第二眶下骨前部,向上穿过第三和第四眶下骨。前鳃盖骨具5棘,辐射状排列;上棘
短小,无副棘;第二棘略尖小;第三棘约与第一棘等大;第四棘颇小;第五棘微小。鳃
盖骨具2叉向棱,后端各有1棘。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。颅骨棘尖锐,向后下。侧
筛骨光滑,具1眼前棘。额骨光滑;眶上棱高凸,具1眼上棘和2眼后棘;鼓棘较大,1
个,位于眼后棘后方,蝶耳棘上方;眼间具额棱1对,中部靠近,前后叉开,后端具1
额棘。额棱远低于眶上棱。顶骨光滑,左右相连;顶棱高锐,略高于眶上棱,后端具1
顶棘;颈棱位于顶棱后方,略短,后端具1颈棘。眼后至侧线前端具蝶耳棘1个,微小;
翼耳棘1个,低长,尖锐;后颞颥棘上下各1个,尖小;肩胛棘1个,尖小。具1肱棘。
前鼻孔具短管,后缘具皮瓣。眼间隔凹入,无顶枕窝。
体被栉鳞,胸部和腹部具小圆鳞;头部具小栉鳞;吻部、上下颌、前鳃盖骨后缘,
头部腹侧和鳃盖条部无鳞;颊部、眼间隔、眼后、鳃盖大部,头背后部具细鳞;背鳍和
尾鳍具圆鳞和栉鳞;臀鳍和腹鳍具圆鳞;胸鳍具栉鳞。侧线上侧位,斜直,后部平直,
行于尾柄中央。侧线鳞黏液管位于鳞片中部,管长为管宽2倍余。体侧鳞片略呈方形,
前侧角略呈直角形,前缘截形,波曲,后缘圆形。中心点后位;前区长约为后区长3倍,
后区宽约为后区长3.5倍;前辐射沟9~11条,后辐射沟约40条;环片数多,排列紧密;
后环片近基底几横行,分化为块状,三角形突起,最后1~2行形成小棘。
背鳍起点位于鳃盖骨上棘前上方;鳍棘部长略小于鳍条部2倍,中间有1浅缺刻;
鳍条后端不伸达尾鳍基底,最后鳍条膜连于尾柄;第一鳍棘最短,小于眼径;第二至第
六鳍棘最长,约为第一鳍棘长2倍,向后渐短小;最后鳍棘约与其前棘等长,约为第一
鳍棘1.5倍;鳍棘膜凹入,鳍条部上缘斜直。臀鳍起点位于背鳍前端鳍条下方,鳍长约
为背鳍鳍条部3/5;第一鳍棘较短小;第二鳍棘粗长,约为第一鳍棘2倍;第三鳍棘细
长,短于第二鳍棘;第一和第二鳍条最长,约为背鳍最长鳍棘1.3倍。胸鳍宽短,尖圆,
下侧位,具1不分枝、8分枝、10不分枝鳍条,鳍条后端伸越肛门。腹鳍中大,胸位,
后缘与胸鳍后缘齐平,鳍棘细长,为第一鳍条长4/5,第二鳍条最长,约为头长1/2,第
五鳍条鳍膜连于体壁。尾鳍后缘截形或微圆凸,长约为头长3/5。
体腔大,腹膜白色。胃囊状。肠盘曲2次。幽门盲囊9~10,盲管状,几伸达胃后端。
椎骨25。鳔长圆形,后部略尖圆,长约为宽2倍,分2室,前室长约为后室2倍。鳔背
面前部有短小韧带突起3对,第一对尖小,第二和第三对短钝;鳔外肌带宽长,纵行于
背侧,伸达鳔后1/3处,后端无韧带突起。
体褐红色,体侧有5~6条较明显褐色横纹,第一至第五横纹在侧线下方分散成云状
或网状。眼背后方具2狭小横纹,眼下方具1横纹,眼后下方具3条辐射状条纹。鳃盖
上部具1大斑。上颌骨具1条纹,背鳍具斑点和斑块。胸鳍具斑块和1至数行斑点。尾
鳍具斑块和斑点。管,后枝经第一眶下骨伸
家门、沙埕、汕尾、闸坡、南澳。
11
背鳍Ⅻ 11~13;臀鳍Ⅲ-5;胸鳍17~19;腹鳍I-5;尾鳍17~23。侧线鳞(见图公式4)鳃耙7~9+12~16。椎骨25。幽门盲囊9~10。
体长为体高2.8~3.7倍;为体宽4.6~5.3倍;为头长2.3~2.8倍;为腹鳍起点至臀鳍
2.9倍。头长为吻长3.2~4.4倍;为眼径3.2~4.4倍;为眼间隔7~8倍;为上颌长2.1倍;
为眼后头长1.8倍;为尾柄长3.8倍;为尾柄高4.5倍;为背鳍第一鳍棘4.2倍、第二鳍
棘3倍、第三鳍棘2.5倍、第四鳍棘2.2倍、第五鳍棘2.2倍、第六鳍棘3倍、第八鳍棘
2.8倍、最后鳍棘4.4倍、倒数第二鳍棘4.0倍、最长鳍条2.8倍;为臀鳍第一鳍棘4.9
倍、第二鳍棘2.6倍、第三鳍棘2.3~2.5倍、最长鳍条2.1倍;为胸鳍长1.8倍、基底宽
3.5倍;为腹鳍长2倍、鳍棘2.8倍。为尾鳍长1.8倍。颜角前段45度,后段25度。
体中长,侧扁,长椭圆形,背缘弧形,腹缘浅弧形。躯干前半部稍高,腹鳍基部处
体最高,躯干长约等于尾长;尾柄低长,很侧扁,尾柄长约为尾柄高1.3~1.5倍。头中
大,侧扁,吻背缘稍陡斜,眼后背缘稍低斜,腹缘浅弧形;吻稍长,圆钝,吻长略大于
眼径。鼻孔2个,靠近,约等大,前鼻孔距眼近于距吻端,后鼻孔位于眼稍前方。眼中
大,圆形,上侧位,眼球高达头背缘,距吻端约为眼后头长3/5。口中大,端位,头长
约为口裂长3倍,呈30度斜裂。上下颌约等长。上颌前端凹入,上颌骨伸达瞳孔后缘下
方,后端略宽大截形。下颌前端下方无明显骨突。上下唇颇肥厚。上下颌、犁骨及腭骨
均具细牙,犁骨牙群左右相连,呈“人”字形。舌端尖细,游离。鳃孔宽大,前下端伸
达眼下方;上端无卷孔;第四鳃弓后无裂孔。鳃盖膜左右分离,不与峡部相连。鳃盖条
7,前3条基部不扩大,第四条扩大不明显,后3条基部平扁扩大。鳃耙粗短,排列稀疏。
假鳃发达。
鼻棘1个,小而尖,位于前鼻孔里侧。前颌骨突高凸。眼前吻侧具1眶前骨,眼下
方具第一和第二眶下骨,眼后方具第三和第四眶下骨,第五眶下骨消失。眶前骨中大,
方形,长略大于宽;上缘关节突尖凸,下缘前叶尖突,中叶不明显,后叶具三角形尖棘。
第一眶下骨长方形,长略小于宽2倍,略小于眶前骨长,约等于第二眶下骨长1/2,表
面光滑无棘。第二眶下骨后部有1狭长骨突,骨突长为宽4倍,后端截形,伸达前鳃盖
骨前缘,表面光滑无棘。第三眶下骨短小,下端连于第二眶下骨。第四眶下骨长约为第
三眶下骨2倍,下端连于第二眶下骨。眶前骨具5辐射状感觉达第二眶下骨前部,向上穿过第三和第四眶下骨。前鳃盖骨具5棘,辐射状排列;上棘
短小,无副棘;第二棘略尖小;第三棘约与第一棘等大;第四棘颇小;第五棘微小。鳃
盖骨具2叉向棱,后端各有1棘。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。颅骨棘尖锐,向后下。侧
筛骨光滑,具1眼前棘。额骨光滑;眶上棱高凸,具1眼上棘和2眼后棘;鼓棘较大,1
个,位于眼后棘后方,蝶耳棘上方;眼间具额棱1对,中部靠近,前后叉开,后端具1
额棘。额棱远低于眶上棱。顶骨光滑,左右相连;顶棱高锐,略高于眶上棱,后端具1
顶棘;颈棱位于顶棱后方,略短,后端具1颈棘。眼后至侧线前端具蝶耳棘1个,微小;
翼耳棘1个,低长,尖锐;后颞颥棘上下各1个,尖小;肩胛棘1个,尖小。具1肱棘。
前鼻孔具短管,后缘具皮瓣。眼间隔凹入,无顶枕窝。
体被栉鳞,胸部和腹部具小圆鳞;头部具小栉鳞;吻部、上下颌、前鳃盖骨后缘,
头部腹侧和鳃盖条部无鳞;颊部、眼间隔、眼后、鳃盖大部,头背后部具细鳞;背鳍和
尾鳍具圆鳞和栉鳞;臀鳍和腹鳍具圆鳞;胸鳍具栉鳞。侧线上侧位,斜直,后部平直,
行于尾柄中央。侧线鳞黏液管位于鳞片中部,管长为管宽2倍余。体侧鳞片略呈方形,
前侧角略呈直角形,前缘截形,波曲,后缘圆形。中心点后位;前区长约为后区长3倍,
后区宽约为后区长3.5倍;前辐射沟9~11条,后辐射沟约40条;环片数多,排列紧密;
后环片近基底几横行,分化为块状,三角形突起,最后1~2行形成小棘。
背鳍起点位于鳃盖骨上棘前上方;鳍棘部长略小于鳍条部2倍,中间有1浅缺刻;
鳍条后端不伸达尾鳍基底,最后鳍条膜连于尾柄;第一鳍棘最短,小于眼径;第二至第
六鳍棘最长,约为第一鳍棘长2倍,向后渐短小;最后鳍棘约与其前棘等长,约为第一
鳍棘1.5倍;鳍棘膜凹入,鳍条部上缘斜直。臀鳍起点位于背鳍前端鳍条下方,鳍长约
为背鳍鳍条部3/5;第一鳍棘较短小;第二鳍棘粗长,约为第一鳍棘2倍;第三鳍棘细
长,短于第二鳍棘;第一和第二鳍条最长,约为背鳍最长鳍棘1.3倍。胸鳍宽短,尖圆,
下侧位,具1不分枝、8分枝、10不分枝鳍条,鳍条后端伸越肛门。腹鳍中大,胸位,
后缘与胸鳍后缘齐平,鳍棘细长,为第一鳍条长4/5,第二鳍条最长,约为头长1/2,第
五鳍条鳍膜连于体壁。尾鳍后缘截形或微圆凸,长约为头长3/5。
体腔大,腹膜白色。胃囊状。肠盘曲2次。幽门盲囊9~10,盲管状,几伸达胃后端。
椎骨25。鳔长圆形,后部略尖圆,长约为宽2倍,分2室,前室长约为后室2倍。鳔背
面前部有短小韧带突起3对,第一对尖小,第二和第三对短钝;鳔外肌带宽长,纵行于
背侧,伸达鳔后1/3处,后端无韧带突起。
体褐红色,体侧有5~6条较明显褐色横纹,第一至第五横纹在侧线下方分散成云状
或网状。眼背后方具2狭小横纹,眼下方具1横纹,眼后下方具3条辐射状条纹。鳃盖
上部具1大斑。上颌骨具1条纹,背鳍具斑点和斑块。胸鳍具斑块和1至数行斑点。尾
鳍具斑块和斑点。管,后枝经第一眶下骨伸
生物学
为暖温性近海底层鱼类,体型中大,体长150~300mm。体亚流线形。各鳍正常,适于自由游泳,栖息于岩礁和海藻丛中。活动范围不大,无远距离洄游习性。以小鱼、蟹
类、虾类、端足类、泥螺和藻类为食。卵胎生,怀卵量3~5万粒,秋冬季受精,受精卵
椭圆形,在雌体内发育,冬至到翌年春季产仔,每次产仔5000~15000尾。数量不多,
不结大群,用流刺网、帕网、定置网,延绳钩捕捞。为刺毒鱼类。
类、虾类、端足类、泥螺和藻类为食。卵胎生,怀卵量3~5万粒,秋冬季受精,受精卵
椭圆形,在雌体内发育,冬至到翌年春季产仔,每次产仔5000~15000尾。数量不多,
不结大群,用流刺网、帕网、定置网,延绳钩捕捞。为刺毒鱼类。
国外分布
分类讨论
本种的眶下骨减少至5块,第五眶下骨消失;分布偏于南方海域。第二眶下骨后部
狭小,伸达前鳃盖骨;背鳍鳍棘减少至12;栉鳞和圆鳞同时存在;颅骨具16棱和棘,
以及中筛棘。与眶棘鲉、冠棘鲉和拟鲉等近缘
狭小,伸达前鳃盖骨;背鳍鳍棘减少至12;栉鳞和圆鳞同时存在;颅骨具16棱和棘,
以及中筛棘。与眶棘鲉、冠棘鲉和拟鲉等近缘